在原型制作、精密零件加工、个性化定制等领域,3D 打印工艺凭借 “分层制造、逐层堆积” 的核心逻辑,成为连接数字模型与物理实体的关键技术。无论是 FDM 熔融沉积成型的低成本原型制作,还是 SLA 光固化 3D 打印的高精度零件生产,3D 打印工艺都能通过 “3D 打印后处理工艺”“SLS 选择性激光烧结” 等技术,实现从设计建模到成品应用的全流程覆盖,大幅缩短生产周期,降低定制成本,推动制造业向柔性化、个性化转型。
一、3D 打印工艺的标准流程:从数字模型到实物成品
1.1 模型创建阶段:奠定打印基础
模型创建是 3D 打印工艺的起点,需确保数字模型的完整性与准确性:
三维建模:通过专业 CAD 软件(如 SolidWorks、AutoCAD)设计数字模型,或使用 3D 扫描仪扫描实物获取模型数据;
支持 STL、OBJ 等通用格式导出,这些格式能准确记录模型的几何信息,适配各类 3D 打印机;

模型优化:使用 Netfabb、Meshmixer 等工具修复模型缺陷(如孔洞、非流形边);
针对复杂模型添加支撑结构,避免打印过程中出现悬空、坍塌,同时优化支撑布局以减少材料浪费。
1.2 打印准备阶段:参数设置与材料适配
1.2.1 切片处理
将优化后的模型导入 Cura、Simplify3D 等切片软件,将三维模型分割为 0.1-0.3mm 厚的二维层;
生成打印机可识别的 G 代码文件,包含每层的打印路径、速度、温度等参数;
根据材料特性设置关键参数:PLA 材料打印温度通常为 190-220℃,填充密度按需求设为 10-100%(原型件 10-30%,结构件 80-100%)。
1.2.2 材料选择
不同 3D 打印工艺适配不同材料,需根据应用场景选择:
低成本原型制作:优先选 PLA 材料,环保易成型,无需加热平台,适合新手操作;
高强度结构件:选 ABS、PETG 材料,耐冲击、耐高温,适用于机械零件;
高精度精密件:选光敏树脂,通过 SLA/DLP 工艺成型,表面光滑,精度达 0.05mm,适合牙科模型、珠宝首饰。
1.3 打印执行阶段:设备调试与逐层成型
1.3.1 设备调试
FDM 打印机:校准打印平台水平,确保喷嘴与平台距离均匀(通常为一张 A4 纸厚度),检查喷嘴是否堵塞;
SLA/DLP 打印机:检查树脂槽内液位是否充足,清理树脂表面杂质,校准紫外光源强度;
SLS/SLM 金属打印机:检查粉末床平整度,校准激光焦点位置,确保粉末铺设均匀。
1.3.2 逐层成型
不同 3D 打印工艺的成型原理差异显著,核心过程如下:
FDM 工艺:加热喷嘴将热塑性材料(如 PLA、ABS)熔化成液态,按 G 代码路径逐层挤出堆积,冷却后固化成型;
SLA 工艺:紫外激光按层扫描液态光敏树脂,被扫描区域瞬间固化,完成一层后树脂槽下降一层厚度,重复直至成型;
CLIP 工艺:采用连续光固化技术,通过氧气抑制层实现树脂连续固化,打印速度比传统 SLA 快 100 倍,适合批量生产。
1.4 后处理阶段:提升成品质量与性能
后处理是 3D 打印工艺的关键环节,直接影响成品的外观与性能:
1.4.1 基础处理
支撑去除:使用钳子、手术刀等工具手工去除支撑结构,水溶性支撑可浸泡在水中溶解,避免损伤成品;
表面清理:FDM 件清理喷嘴残留材料,SLA 件用异丙醇清洗表面未固化树脂,SLS 件清理表面残留粉末。
1.4.2 增强处理
表面打磨:用 600-2000 目砂纸逐步打磨成品表面,去除层纹,提升光滑度;
热处理:金属 3D 打印件通过高温退火(如钛合金 800℃)消除内部应力,防止变形;
二次固化:SLA 树脂件放入 UV 固化箱进行二次固化,提升材料交联度,增强强度与耐候性。
1.4.3 流程效率对比
标准 3D 打印工艺流程(建模→优化→切片→打印→后处理)相比错误流程(如未优化模型直接打印、先打印后切片),效率提升 40% 以上,成品良率从 60% 提升至 95%,大幅减少材料浪费与时间成本。
二、3D 打印工艺主流分类:特性与应用场景适配
2.1 材料挤出类工艺:低成本易操作
2.1.1 熔融沉积成型(FDM/FFF)
核心原理:通过加热喷嘴挤出热塑性材料,逐层堆积成型,技术门槛低,设备成本仅千元级;
优势:材料选择丰富(PLA、ABS、PETG 等),操作简单,适合家庭、创客工作室使用;
不足:表面层纹明显,精度较低(±0.1mm),不适合精密零件;
典型应用:产品原型、教具模型、简单机械零件(如手柄、支架)。
2.2 光固化类工艺:高精度表面光滑
2.2.1 立体光刻(SLA)
核心原理:紫外激光逐点扫描液态光敏树脂,被扫描区域固化,逐层叠加形成三维实体;
优势:精度高(达 0.05mm),表面光滑,可制作复杂细节结构;
不足:树脂材料脆,耐冲击性差,设备成本较高(万元级);
典型应用:牙科种植模型、珠宝铸造母模、精密零件原型。
2.2.2 数字光处理(DLP)
核心原理:通过 DLP 投影仪将图案一次性投射到树脂表面,实现整层固化,成型速度比 SLA 快 5-10 倍;
优势:打印速度快,层间结合紧密,适合批量制作小型零件;
不足:精度受投影仪分辨率限制,大型零件易出现边缘模糊;
典型应用:动漫手办、微型零件、医疗义齿基托。
2.3 粉末床融合类工艺:高强度复杂结构
2.3.1 选择性激光烧结(SLS)
核心原理:高功率激光扫描尼龙、金属或陶瓷粉末,使粉末颗粒烧结结合,无需支撑结构;
优势:可制作复杂内部结构(如镂空、晶格结构),材料强度高,适合功能件;
不足:设备成本高(数十万元级),表面粗糙度较高,需后续打磨;
典型应用:汽车轻量化零件、航天航空结构件、定制化夹具。
2.3.2 激光选区熔化(SLM)
核心原理:高功率光纤激光完全熔化金属粉末(如钛合金、铝合金),致密度达 99.9%,接近锻件性能;
优势:金属零件强度高、精度高(±0.02mm),可实现复杂形状定制;
不足:设备与材料成本高(百万元级),打印速度慢,适合高价值零件;
典型应用:航空发动机叶片、医疗植入物(如人工关节)、模具型腔。
2.4 其他重要工艺:特殊场景适配
2.4.1 粘合剂喷射(3DP)
核心原理:喷头按层喷射粘合剂,将粉末材料(石膏、金属、陶瓷)粘结成型,支持全彩色打印;
优势:打印速度快,可制作彩色模型,材料成本低;
不足:零件强度低,需后续渗透处理(如浸蜡、涂树脂);
典型应用:建筑模型、彩色原型、铸造砂型。
2.4.2 定向能沉积(DED)
核心原理:激光或电子束熔化同步送进的金属丝 / 粉末,在基材上逐层堆积,适合大型零件修复与成型;
优势:可制作超大尺寸金属件,支持异种金属焊接;
不足:精度较低,表面粗糙度高,需大量后续加工;
典型应用:大型模具修复、船舶螺旋桨、核电设备零件。
2.4.3 工艺选择指南
消费级 / 新手场景:优先选 FDM 工艺,设备成本低,操作简单,材料易获取;
工业级功能件:选 SLS/SLM 工艺,材料强度高,适合机械、航空航天领域;
医疗 / 精密场景:选 SLA/DLP 工艺,精度高,表面光滑,满足医疗级要求;
彩色 / 快速原型:选 3DP 工艺,打印速度快,支持全彩色,适合展示模型。
三、3D 打印后处理工艺:从半成品到成品的关键步骤
3.1 基础处理工艺:去除冗余与清理杂质
3.1.1 支撑去除
机械去除:使用尖嘴钳、手术刀手工剪断支撑,或用专用切割工具(如线锯)处理复杂支撑;
化学去除:水溶性支撑(如 PVA 材料)浸泡在 60-80℃温水中,2-4 小时可完全溶解;
注意事项:金属 SLM 件支撑需用线切割或电火花加工去除,避免暴力操作导致零件变形。
3.1.2 粉末清理
3DP 工艺与 SLS 工艺打印后,需清理零件表面与内部的未粘结粉末;
表面粉末可用压缩空气吹除,内部细小通道粉末需用超声波清洗机(功率 300-500W)清洗;
金属粉末需回收筛选后重新使用,降低材料成本,避免粉末浪费。
3.2 表面精整工艺:提升外观与光滑度
3.2.1 打磨抛光
砂纸打磨:从粗目砂纸(80-120 目)开始,逐步过渡到细目砂纸(600-2000 目),打磨方向与层纹垂直,减少划痕;
化学抛光:ABS 件可放入丙酮蒸汽箱,蒸汽软化表面材料,实现自动流平,抛光后表面光洁度达镜面效果;
PLA 件抛光:使用专用 PLA 抛光液浸泡,或用热风枪低温(60-80℃)吹烤表面,轻微软化后用棉布擦拭。
3.2.2 喷砂处理
适用于金属件与尼龙件,使用 Al₂O₃粉末或玻璃珠作为喷砂介质,通过高压气流喷射到零件表面;
均匀降低表面粗糙度(Ra 值从 12.5μm 降至 1.6μm),为后续涂层处理奠定基础;
注意控制喷砂压力(0.2-0.5MPa),压力过高易导致零件尺寸偏差。
3.3 性能强化工艺:提升强度与耐用性
3.3.1 热处理
烧结:金属 / 陶瓷 3D 打印件通过高温烧结(钛合金 800-900℃,氧化铝陶瓷 1600-1700℃),使粉末颗粒充分结合,提升致密度与强度;
退火:ABS、PETG 等热塑性材料打印件,放入烘箱(ABS 80-90℃,PETG 60-70℃)保温 1-2 小时,消除内部应力,防止后续变形;
后固化:SLA 树脂件放入 UV 固化箱(波长 365nm),照射 30-60 分钟,提升材料交联度,强度提升 30-50%,耐候性增强。
3.3.2 渗透处理
针对 3DP 工艺或 SLS 工艺的多孔零件,通过浸渍树脂、蜡或金属,填充孔隙,提升致密性;
金属件可采用热等静压(HIP)处理,在高温(1000-1200℃)高压(100-200MPa)环境下,消除内部孔隙,致密度达 99.9%;
尼龙件可浸泡在环氧树脂中,固化后强度提升 20%,防水性能显著改善。
3.4 表面装饰工艺:美化外观与功能拓展
3.4.1 喷漆上色
基础喷漆:使用丙烯酸漆或 enamel 漆,按 “薄涂多次” 原则喷涂,干燥后用细砂纸打磨,再喷涂 2-3 遍,确保颜色均匀;
特殊效果:仿电镀漆可实现金属光泽效果,替代传统电镀工艺;橡胶漆喷涂后表面呈哑光质感,适合手持件(如游戏手柄);
遮蔽处理:多色零件需用美纹纸遮蔽不需要上色的区域,避免颜色串色。
3.4.2 电镀与氧化
电镀处理:ABS 件通过化学镀(镀铜、镀镍、镀铬)实现金属质感,提升耐磨性与美观度,适用于装饰件;
阳极氧化:铝合金 3D 打印件通过阳极氧化(本色、黑色、彩色),形成氧化膜,增强耐腐蚀性与硬度,常用于航空航天零件;
电解抛光:不锈钢、钛合金零件通过电解抛光,去除表面毛刺,提升光洁度,满足医疗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要求。
3.4.3 后处理工艺选择建议
医疗植入物(如人工关节):需经过 HIP 热处理 + 电解抛光,确保致密度与生物相容性;
透明零件(如灯罩、镜片):SLA 树脂件打磨后喷涂光油,或使用透明树脂直接打印 + 酒精抛光;
尼龙结构件:SLS 打印后进行喷砂 + 浸胶处理,提升强度与防水性;
装饰性零件:FDM 件打磨后喷漆,或 SLA 件直接电镀,实现高端外观效果。
四、数据支撑案例:某医疗设备厂 3D 打印牙科模型应用实践
某国内医疗设备厂为解决传统牙科模型制作周期长、精度低的问题,引入 SLA 光固化 3D 打印工艺,应用效果显著:
效率提升:传统手工制作牙科模型需技师手工雕刻,单模型制作时间约 8 小时,且需翻模处理;引入 SLA 3D 打印工艺后,数字模型切片后打印仅需 2 小时,后续清洗、固化 1 小时,单模型总耗时 3 小时,效率提升 167%;
精度优化:传统手工模型精度约 ±0.3mm,易出现咬合偏差,导致义齿适配性差;SLA 3D 打印模型精度达 ±0.05mm,咬合间隙误差控制在 0.1mm 以内,义齿适配成功率从 85% 提升至 99%;
成本节约:传统手工模型材料(石膏、树脂)与人工成本约 150 元 / 个;3D 打印模型材料(光敏树脂)成本 30 元 / 个,设备折旧与人工成本 20 元 / 个,单模型总成本 50 元,成本降低 67%;
定制化能力:支持根据患者口腔扫描数据个性化定制模型,无需制作模具,单日可制作 50 个不同型号模型,满足牙科诊所小批量、多品种需求。
该案例充分证明,3D 打印工艺能有效解决医疗领域精密零件的定制化生产难题,为行业效率与质量升级提供可靠支撑。
五、FAQ:关于 3D 打印工艺的常见问题
Q1:新手入门 3D 打印工艺,优先选择哪种类型的打印机?
A1:新手优先选择 FDM 类型打印机,原因有三:一是设备成本低,入门级 FDM 打印机仅需 1000-3000 元,适合预算有限的新手;二是操作简单,无需复杂校准,软件界面友好,上手难度低;三是材料易获取且安全,PLA 材料环保无毒,无需加热平台,打印过程中无刺激性气味,适合家庭、工作室等环境;建议从 PLA 材料开始尝试,熟悉后再逐步探索 ABS、PETG 等材料。
Q2:3D 打印工艺制作的零件强度不足,有哪些提升方法?
A2:可通过三方面提升零件强度:一是优化打印参数,增加填充密度(从 30% 提升至 80% 以上),加厚壁厚(从 1mm 增至 2-3mm),选择高强度材料(如 PETG、ABS 替代 PLA);二是优化模型结构,避免尖锐拐角,采用圆角过渡,增加加强筋(筋宽为壁厚的 0.5-0.8 倍);三是加强后处理,ABS 件可进行丙酮蒸汽抛光(提升表面结合力),PETG 件可退火处理(消除内部应力),金属件通过热等静压(HIP)提升致密度,强度可提升 30-5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