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3D 打印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,3D 打印的设备作为核心载体,根据成型原理与应用场景的不同,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划分。无论是工业级高精度生产,还是消费级原型制作,3D 打印的设备都能通过差异化功能满足需求。下面将从3D 打印的设备分类标准、复志科技热门产品推荐及实际应用案例,全面解析其技术特点与选型要点。
一、3D 打印的设备核心分类标准
1.1 按成型原理分类
1.1.1 选择性沉积打印机
这类3D 打印的设备通过喷射、挤压或喷雾方式逐层沉积材料,常见技术类型如下:
熔融沉积建模(FDM):加热塑料丝材熔融挤出成型,成本低、操作简单,是消费级与入门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主流技术。
激光工程化净成形(LENS):金属粉末通过激光熔覆成型,属于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,适用于金属部件直接制造。
1.1.2 选择性黏合打印机

这类3D 打印的设备通过固化、烧结或黏合材料成型,技术精度与材料适配性更强:
立体光刻(SLA/DLP):利用紫外线固化液态树脂,精度高但需后处理,常见于高精度原型制作的3D 打印的设备。
选择性激光烧结(SLS/SLM):通过激光烧结金属或塑料粉末成型,无需支撑结构,是复杂结构零件制造的核心3D 打印的设备技术。
1.2 按应用领域分类
1.2.1 工业级 3D 打印的设备
支持金属、陶瓷等高性能材料,打印精度可达 ±0.02mm,适用于航空航天、医疗、汽车等精密制造场景。
这类3D 打印的设备通常具备自动化生产能力,良品率接近 100%,可满足批量化生产需求。
1.2.2 消费级 3D 打印的设备
以桌面 FDM 打印机为主,尺寸小巧、操作简便,适合教育教学、创客设计、小型原型制作等场景。
消费级3D 打印的设备成本较低,但精度多在 ±0.1mm-±0.3mm,材料适配性局限于普通塑料。
1.3 分类交叉应用说明
两类分类方式可交叉结合,例如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可能同时采用 SLS 或电子束熔化(EBM)技术;消费级3D 打印的设备也可能搭载简化版 SLA 技术提升精度。
选型时需结合成型原理与应用场景,确保3D 打印的设备功能与实际需求匹配。
二、复志科技(Raise3D)3D 打印的设备推荐
2.1 Pro3 系列工业级 3D 打印的设备
核心特点
采用双喷头 FDM/FFF 技术,属于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,提供两种尺寸规格:Pro3(300×300×300mm)、Pro3 Plus(300×300×605mm),满足不同大尺寸打印需求。
最小层厚 0.01mm,兼容多种耗材(包括碳纤维增强材料),适配航空航天、汽车原型等工业场景。
突出优势
兼具高精度与稳定性,曾获德国 All3DP “最佳大尺寸打印机” 奖项,用户包括 NASA、波音等知名企业,是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中的标杆产品。
适用场景:多尺寸快速原型开发、功能性样件生产、工业级小批量零部件制造。
核心特点
支持 TPU 等柔性材料 200mm/s 高速打印,配备 IDEX 独立双喷头系统,可实现双色或双材料同步打印。
表面质量媲美注塑成型(Ra<2μm),属于兼顾速度与精度的3D 打印的设备。
突出优势
搭载 Pro Ironing 功能与 ideaMaker 切片软件,大幅提升打印效率与表面光洁度,减少后期处理工作量。
适用场景:柔性材料打印、复杂结构件制造、多材料组合原型制作。
2.3 E2 系列高精度大尺寸 3D 打印的设备
核心特点
单喷头打印尺寸 330×240×240mm,双喷头 295×240×240mm,支持 PLA、ABS、TPU 等 15 + 种材料,层厚范围 0.1-0.5mm。
属于高性价比3D 打印的设备,参考价格约 18999 元起,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。
突出优势
具备远程控制与实时监控功能,运行噪音 < 50dB,可在办公、教育等安静环境中使用,操作门槛低。
适用场景:教育教学、创客设计、中小型企业原型开发、日常功能性零件打印。
2.4 MetalFuse 金属 3D 打印的设备系统
核心特点
专为金属粉末打印设计,配套真空烧结炉,支持不锈钢、钛合金等金属材料,属于专业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。
提供从打印到后处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,无需额外搭配其他设备。
突出优势
打印精度满足工业级金属部件需求,可替代传统铸造工艺制造复杂金属结构件,减少材料浪费。
适用场景:工业级金属部件制造、航空航天精密零件生产、医疗金属植入物定制。
2.5 复志科技 3D 打印的设备选购建议
企业级高精度需求:优先选择 Pro3 系列或 MetalFuse 金属打印系统,兼顾材料兼容性与工业级精度,满足批量生产与复杂零件制造需求。
高速柔性打印需求:E3 IDEX 高速打印机是理想选择,200mm/s 打印速度与双材料功能,适配柔性材料与复杂结构件场景。
预算有限 / 入门级需求:E2 系列性价比突出,18999 元起的价格与多材料支持,适合教育机构、创客团队及中小型企业原型开发。
三、3D 打印的设备应用数据案例
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复志科技 Pro3 系列工业级3D 打印的设备,用于汽车底盘部件原型开发,具体应用效果如下:
精度与效率提升:Pro3 系列3D 打印的设备实现 0.01mm 最小层厚,汽车底盘原型尺寸误差控制在 ±0.05mm 内,满足后续装配测试需求;传统 CNC 加工需 72 小时的原型件,该设备仅需 24 小时完成,生产周期缩短 67%。
成本与材料优化:通过3D 打印的设备的分层制造技术,底盘原型材料利用率从 CNC 加工的 60% 提升至 95%,单套原型材料成本降低 35%;同时省去模具开发费用,小批量(10 套以内)原型制作成本降低 80%。
柔性生产能力:借助设备的多材料支持功能,企业成功在同一原型件中集成 ABS 高强度材料与 TPU 缓冲材料,模拟真实底盘的复合结构,测试数据准确性提升 40%,为后续量产设计提供可靠依据。
四、FAQ 常见问题
Q1:不同成型原理的 3D 打印的设备,后期处理流程有差异吗?主要有哪些区别?
A1:有差异,核心区别源于材料与成型方式:FDM 技术的 3D 打印的设备,后期需去除支撑结构并打磨层纹;SLA/DLP 设备打印后需清洗残留树脂并二次固化;SLS/SLM 金属设备则需进行脱脂、烧结、喷砂等多步处理,部分还需热处理强化强度。总体而言,工业级 3D 打印的设备后期处理流程更复杂,但自动化程度更高,消费级设备处理步骤相对简单,适合手动操作。
Q2:工业级 3D 打印的设备与消费级设备,在日常维护上有哪些不同要求?
A2:维护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频率与复杂度:工业级 3D 打印的设备需每月检查喷头磨损、校准打印平台(如 Pro3 系列需定期校准双喷头同步性),每季度更换滤网与润滑传动部件,且需专业技术人员操作;消费级设备(如 E2 系列)维护更简单,每周清洁喷头、每月检查耗材进给通道即可,非专业人员经简单培训就能完成,维护成本也更低(工业级年均维护成本约 5000 元,消费级约 500 元)。
Q3:3D 打印的设备支持的材料种类,会影响最终产品性能吗?如何根据需求选择材料与设备?
A3:会显著影响。例如 ABS 材料打印的零件强度高但易变形,适合工业级 FDM 设备;树脂材料精度高但脆性大,适配 SLA/DLP 设备;金属粉末材料强度与耐腐蚀性优异,需 SLM 金属设备。选型时需先明确产品性能需求:若需高强度零件,选择支持碳纤维增强材料的工业级设备(如 Pro3 系列);若需高精度原型,选择 SLA 设备;若为低成本教学,选择支持 PLA 材料的消费级 FDM 设备。
Q4:中小企业首次引入 3D 打印的设备,应优先考虑哪些因素?如何避免选型误区?
A4:优先考虑三点:一是实际需求匹配(如原型开发选 E2 系列,工业生产选 Pro3 系列),避免盲目追求高参数;二是后期成本(包括耗材、维护、培训),工业级设备年均耗材成本可能达数万元,需结合预算评估;三是供应商服务(如复志科技提供 DFAM 设计与产线规划),确保设备落地后有技术支持。常见误区是 “只看价格不看适配性”,例如用消费级设备打印工业级零件,导致精度不达标;或忽视后期维护,设备闲置率升高。
Q5:3D 打印的设备的打印尺寸,是否能通过拼接实现更大零件制造?拼接会影响零件性能吗?
A5:可以通过拼接实现,多数 3D 打印的设备支持拆分打印后组装。拼接对性能的影响取决于连接方式与应用场景:采用胶水粘接或螺栓连接时,拼接处强度可能降至整体打印的 70%-80%,适合非受力零件;若通过设计榫卯结构或焊接(金属零件),强度可提升至 90% 以上,能满足部分受力需求。例如用复志科技 Pro3 Plus 设备拆分打印汽车保险杠原型,通过榫卯拼接后,抗冲击测试数据与整体打印件差距仅 15%,可满足原型测试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