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第十五届全运会主火炬塔是使用工业级3D打印机来打印出来的

GS 39 2025-11-12 13:40:40 编辑

导读:原来第十五届全运会主火炬塔是使用工业级3D打印机来打印出来的!

2025年11月9日晚,珠江之畔,广州奥体中心灯火璀璨。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将圣火引入主火炬塔,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——高达16.5米的巨型主火炬塔“逐梦之光”准时点亮,香槟金色的金属光泽与内部流转的暖黄灯光交相辉映,如同一条腾飞的科技巨龙,将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、更团结”的体育精神镌刻在羊城夜空。这座承载着亿万目光的“荣耀地标”,并非传统工艺铸造,而是由团队以3D打印技术全程参与设计、制造、安装的“中国智造”典范。从8月10日启动打样到10月15日完成最终安装,67个日夜,1600小时连续攻坚,用工业级3D打印的精度与效率,在体育赛事史上写下了“科技赋能文化”的新注脚。今日,全运会圣火虽已熊熊燃烧,但背后的“智造故事”值得被铭记。让我们一同走进“火炬塔制造全纪实”,揭秘这座“会发光的科技雕塑”如何从图纸走向现实。

部分:使命必达——为何是3D打印?

1.1 全运会主火炬塔的“特殊使命”作为开幕式核心视觉符号,主火炬塔需同时满足三大需求:艺术性:以“湾区之帆”“科技之链”为设计理念,三支弯曲立柱如珠江浪涌,中心圆盘似木棉花绽放,整体需呈现流动的美感与力量感;功能性:内部需集成龙骨结构支撑16.5米高度,表面开孔嵌入LED灯珠,实现“由内而外”的发光效果;标志性:作为国家顶级赛事地标,需兼顾耐久性(户外长期展示)、抗风性(应对珠三角台风季)与视觉辨识度。传统工艺下,此类异形大型雕塑需分段铸造、人工焊接,不仅周期长(常需3-5个月),更难保证曲面精度与结构一致性。而3D打印技术,恰好能破解这一难题。

1.2 团队掌握从数字建模、材料适配到后处理的全链路技术,尤其擅长:复杂曲面成型:通过FGF(颗粒熔融沉积)+FDM(线材熔融沉积)工艺,实现毫米级曲面精度;大尺寸一体化打印:自主研发的“分段拼接+应力消除”技术,突破传统3D打印尺寸限制;功能集成制造:将结构件、装饰层、电路通道同步打印,减少后期改造成本。

第二部分:从0到1——67天攻坚全记录2.1 设计阶段(8.1-8.9):在“艺术”与“工程”间找平衡项目启动之初,设计团队便面临个难题:如何将“流动的湾区”“绽放的木棉”转化为可打印的3D模型?主创设计师回忆:“最初方案中,立柱的弯曲弧度达120°,中心圆盘的镂空密度高达60%。若直接按艺术造型打印,可能导致结构失稳或材料浪费。”为此,组建“设计-工程”联合小组,采用“逆向优化法”:拓扑优化:通过有限元分析(FEA)软件,模拟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,将非承重区域的冗余结构简化,保留美学特征的同时减轻30%重量;

分层打印策略:将立柱分为7段、圆盘分为3段,每段预设“拼接槽口”与“加强筋位”,既保证整体强度,又降低单段打印难度;材料适配测试:针对ABS材料的收缩率(约0.8%-1.2%),在设计阶段预留0.5mm/米的补偿量,避免打印后变形。8月9日,定稿模型通过组委会审核,一场“毫米级精度”的制造战役正式打响。

 

“大尺寸打印最怕‘首件失败’。”生产主管冯工坦言。为验证模型可行性,团队决定先制作1:10缩比样件(高1.65米),并针对4项核心技术进行测试:

8月26日,16个小样全部通过检测,打印参数与工艺路径正式锁定。此时,距离最终交付仅剩45天。

2.3 正式打印(8.26-9.10):15天,1600小时“不停机”挑战9月1日凌晨,中山基地的3D打印车间灯火通明。三十台工业级FDM打印机(单台最大打印尺寸3m×3m×3m)同步启动,主火炬塔的“骨骼”——三支立柱与中心圆盘开始逐层生长。2.3.1 打印现场的“三大难关”连续作业稳定性:单段立柱最长9米,需24小时不间断打印。团队安排两班倒,每2小时检查一次喷头状态、平台水平度与材料余量,累计更换喷嘴12次,调整平台温度37次;层间粘合强度:ABS材料冷却时会收缩,层间易开裂。技术人员在打印层间插入“加热带”(维持60℃恒温),并将打印速度从常规的100mm/s降至60mm/s,确保每层充分融合;应急故障处理:9月5日晚,一台打印机因电网波动突发断料。团队5分钟内启用备用材料(提前备足20%冗余量),并通过软件补打缺失层,最终仅延误1.5小时,未影响整体进度。

2.3.2 记录:打印数据的“数字密码”总打印时长:15天×24小时=360小时(实际因并行打印,设备总运行时长超480小时);耗材用量:ABS线材约1.2吨,其中立柱占比65%,圆盘占比25%,连接部件占比10%;精度验证:每段打印完成后,采用扫描仪(精度±0.05mm)进行全尺寸检测,最大偏差仅0.18mm,远超设计要求。

2.4 后处理阶段(9.11-10.31):从“毛坯”到“艺术品”的72变打印完成的立柱与圆盘只是“半成品”,真正的考验在于后处理——如何让冰冷的ABS材料焕发金属质感,并实现“由内而外”的发光效果?2.4.1 表面处理:电镀工艺的“色彩魔法”设计要求表面为“香槟金色电镀漆”,但ABS材质直接电镀易脱落。团队采用“化学粗化+导电漆底涂”工艺:1.1.粗化:用800目砂纸打磨表面,再用铬酸溶液腐蚀,增加表面积与附着力;2.2.底涂:喷涂导电铜浆,厚度控制在5μm,形成“金属基底”;3.3.电镀:放入无氰电镀槽,沉积镍层(8μm)+ 金层(0.5μm),最终呈现均匀的香槟金色,耐盐雾测试达500小时以上。

2.4.2 灯光集成:让雕塑“呼吸”起来中心圆盘与立柱表面分布着4000余个φ3mm透光孔,需嵌入LED灯珠并实现“渐变发光”效果。团队创新采用“预埋灯带+导光板”方案:在打印阶段同步埋入柔性LED灯带(防水等级IP67),沿孔位螺旋排布;表面覆盖0.5mm厚光学亚克力板,通过激光雕刻形成微结构导光,确保光线均匀透出;控制系统集成20路调光模块,可根据开幕式流程切换暖黄、橙红、炫彩等模式。

 

2.4.3 龙骨强化:看不见的“安全守护”为确保16.5米高的火炬塔在户外长期稳定,团队在内置钢龙骨基础上,额外增加“打印层+玻璃纤维网格布”复合加固层:龙骨与打印层通过M8不锈钢螺栓连接,每0.5米一个固定点;外层打印材料中混入30%短切玻璃纤维,抗拉强度提升至45MPa(普通ABS仅30MPa)。

 

2.5 安装阶段(10.1-10.15):毫米级对接的“空中芭蕾”10月1日,拆解后的28个模块从中山启运至广州奥体中心。安装团队面临两大挑战:场地限制:中心圆盘直径8米,需在仅3米宽的施工通道中吊装;定位精度:立柱与圆盘的对接误差需<2mm,否则会影响整体结构强度与灯光效果。安装总指挥陈工介绍:“我们采用‘地面预拼装+高空微调’策略。先用全站仪在地面完成模块预拼,标记对接基准线;再通过汽车吊+液压千斤顶缓慢提升,实时监测水平度与垂直度。最终,仅用7天便完成全部安装,经检测,所有对接点误差均控制在1mm以内。”

 

第三部分:技术突破——3D打印如何重新定义“大型雕塑”?3.1 效率革命:从3个月到2个月,工期缩短33%传统铸造工艺需经历模具制作(1个月)、翻模(1个月)、焊接(0.5个月)、表面处理(0.5个月),总周期超3个月。而3D打印方案:省去模具费用(节约80万元);打印与后处理并行(如打印第3段立柱时,已完成第1段的电镀);现场仅需简单组装,无需大规模焊接。3.2 艺术解放:复杂造型不再“望而却步”火炬塔的立柱采用“双螺旋上升”曲面,传统工艺需人工敲凿修正,难以保证对称性。3D打印则直接“复制”数字模型,曲面误差<0.2mm,连设计师都惊叹:“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流动感!”3.3 功能集成:“打印即成品”的制造哲学从结构龙骨到灯光通道,从表面纹理到防腐涂层,火炬塔的核心功能均在打印阶段同步实现。这种“一体化制造”模式,不仅减少了后期返工,更让“设计即落地”成为可能。

 

 

 

本文来自 Jiasou Tideflow - AI GEO自动化SEO营销系统创作

上一篇: 光固化3D打印技术基本原理与技术特征概述
下一篇: 会呼吸的砖:研究人员用3D打印互锁土砖为树苗精准营造微气候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