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3日
阅读时间: 15 分钟
在这个速度决定成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,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都直接影响市场响应速度。而电芯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的“心脏”,其模具开发效率的提升,正成为整车制造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你或许想不到,如今模具开发周期之所以能从数周压缩到数天,靠的正是3D打印技术的全面渗透。
效率革命,从模具开发开始
模具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无处不在。从动力电池、电驱系统到内饰外壳,模具既决定了产品的一致性,也决定了开发节奏。以电芯托盘为例,这类工装夹具的传统开发路径通常包括:设计 → 外协加工 → CNC制造 → 验证 → 调整,周期往往长达3-4周。
然而,在3D打印介入后,这条路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:
- 设计文件完成后,即可直接进入打印阶段;
- 多种设计迭代可并行测试,无需频繁返工;
- 模具样件“即打即用”,显著缩短验证周期;
根据 Raise3D 与国内某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合作数据,一款电芯工装托盘的开发周期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不足3日,效率提升80%以上,且打印成本比CNC加工降低近60%。
模具开发对比 | 传统方式 | 引入3D打印 |
开发周期 | 10-15个工作日 | 2-3个工作日 |
成本结构 | CNC+调试 | FFF打印+少量后处理 |
调整灵活性 | 每次变更需重新开工 | 数据即产品,快速迭代 |
人工依赖 | 高 | 低,流程自动化 |
模具制造,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
这并不仅是单个项目的幸运。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中,3D打印对模具开发的推动已具备系统性意义。
● 定制化趋势下,传统模具逐渐显得“迟钝”
电芯结构日趋多样,整车厂对电池模组布局提出更灵活、轻量、异形的要求,这直接传导至模具端。传统的“标准模具”显然跟不上节奏。
● 小批量、多频次,正成为新常态
尤其在新车型试制阶段,测试版本众多,模具需求频繁调整。一次次返工不仅拖慢进度,也大幅拉高试制成本。
● 数字化+3D打印,实现“数据即制造”
增材制造不依赖传统模具和刀具,设计完成即生产。通过与CAD/CAE系统集成,甚至可以实现结构优化后的模型自动打印,对“轻量化+功能集成”尤其友好。
技术演进:3D打印,为何此时爆发?
那么,为什么3D打印在今天,能够在工业模具领域实现落地?这背后其实是材料、效率与平台三个维度的飞跃:
- 材料性能跨越“实验室门槛”
工程塑料如PA12-CF(碳纤增强尼龙)、PC+等,已在高温、高强、耐磨等指标上通过多项汽车级测试,满足模具重复使用的强度要求。
- Hyper FFF™等技术推动“量产级打印”
相比传统FDM打印速度较慢的问题,如今多喷头并行打印、主动加热平台等技术极大提升效率,让“快速模具打印”成为现实。
- 平台化打印系统满足产业规模化需求
如 Raise3D 的工业平台支持大尺寸打印、多材料混合,以及云端模型管理与远程控制,适配多工位制造场景,推动企业实现柔性化产线升级。
3D打印,正在重新定义模具开发逻辑
模具不再是“固定资产”,而成为“数据资产”的一部分。这一逻辑转变,给新能源汽车制造体系带来五重影响:
- 开发逻辑改变:无需等待模具即可验证产品,数据驱动设计迭代;
- 资源占用减少:少人值守、小批量打印即可支撑项目初期验证;
- 柔性化制造:同一设备可制造不同零件,产能按需调配;
- 库存最小化:传统模具需要物理保存,3D打印仅存数据模型即可;
- 响应速度提升:特别适用于产品生命周期快速变化的电池领域。
趋势预测:从验证工具到功能集成体
目前,3D打印在模具领域主要集中于电芯工装、定位夹具、辅助装配件等“非承力部件”,但其功能正逐步向更深层次演化:
- 嵌入传感器:未来模具可直接集成传感器,实现实时监测;
- 自动冷却通道设计:基于拓扑优化,3D打印模具可内嵌随形水路,提升生产效率;
- 与AI设计结合:参数化设计与AI建模正成为自动化模具开发的重要方向;
写在最后
从辅助工具到战略资产,3D打印正在重新定义“模具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角色。它不仅是一种制造技术,更是一种重新思考效率、柔性与创新边界的方式。
在电芯模具这个微小但关键的节点,3D打印带来的不是渐进式优化,而是范式的跃迁——它正在让每一个设计都更快实现,每一个版本都值得被验证。
而这,正是未来制造的真正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