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机


材料


3D打印碳纤维复合结构,轻量化车身真的可以不用开模了吗?

2025年8月13日

阅读时间: 15 分钟

在追求极致性能与效率的新能源汽车赛道,轻量化早已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制胜的必修课。为达此目标,从车身结构到部件设计,从材料创新到工艺突破,产业链上下游正在重塑一切。而如今,一项技术的崛起,正试图打破“开模=制造”的路径依赖——那就是3D打印碳纤维复合结构。

这不仅是一种工艺变革,更可能是整车制造模式的根本性重构。

轻量化的终局:既要结构刚性,也要自由形态

在传统制造逻辑中,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与比刚度优势,成为轻量化首选。然而,其加工门槛极高:

  • 碳纤维编织与预浸布工艺复杂;
  • 模具制作成本高、周期长;
  • 零件形状受限于脱模角与分模线;

尤其在设计阶段频繁迭代的新车型开发过程中,“开模—验证—再开模”成为进度的天敌。

于是,问题变得尖锐:碳纤维真的只能走传统路径吗?

答案是:不一定了。

3D打印 x 碳纤维:工艺重塑的新可能

以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为核心,近年来多个打印平台开始支持“复合材料3D打印”,将碳纤维直接引入打印路径,构建局部强化或整体增强结构。

不同于传统“预成型 + 热压”路径,这种方法不依赖模具,采用如下方式实现成型:

  1. 共挤出技术(Co-Extrusion):将热塑性基体与连续碳纤维同步输出;
  2. 局部加固路径控制:按力学需求强化关键载荷路径;
  3. 支持复杂几何结构:无需考虑脱模限制,自由度极高;

目前,主流技术路线包括 Markforged、Raise3D、Anisoprint 等平台,其材料体系主要涵盖:

材料类型 基体材料 加强纤维 特点
Onyx(尼龙混合物) PA6基尼龙 短碳纤维 易打印、表面细腻、强度适中
CFR碳纤复合材料 PLA/PA等 连续碳纤维 高强度、适用于结构件
混合结构材料 多层复合 芳纶/玻纤等 兼顾柔性与抗冲击性

模具的“缺席”,并不代表制造的不可靠

一个常见误区是:“不开模=精度差=不可靠”。但事实是,随着复合打印精度、工艺控制与后处理能力提升,结构件功能性已能媲美传统加工件,甚至在某些工况下实现超越。

举个例子,某头部车企在电驱系统支架结构验证中,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方式制造测试件,不仅满足强度要求,还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实现减重15%,加工周期缩短至1天。

更关键的是,这类结构件无需开模、无需等待,即打即测。

这对于“从零到壳”的车身开发阶段,意味着巨大的响应速度优势。

三种典型应用路径:不只是车壳那么简单

  1. 电池舱体与壳体结构:如动力电池包上壳体,通过碳纤复合材料实现高强度隔热与轻质结构;
  2. 异形部件支撑结构:如异形线束夹持、复杂空调管道支架等,传统开模成本高,3D打印优势明显;
  3. 试验验证结构件:尤其在样车、概念车阶段,利用打印方式快速验证载荷路径、刚性变化、振动响应等参数;

趋势一:从结构件到主承力部件的演化

目前3D打印碳纤复合结构在整车中的位置,仍偏向“辅助结构”,但随着复合材料工艺成熟与仿真协同设计的发展,逐步向更核心的车身骨架、横梁、防撞梁拓展。

同时,拓扑优化算法的发展也为“非规则结构”制造提供支撑,使得传统加工无法实现的仿生结构成为可能。

例如:

  • 使用拓扑算法优化后的防撞梁,打印结构仅保留受力关键路径,重量降低30%,但碰撞吸能能力维持原有水平;
  • 车顶加强梁中引入格构式连续碳纤路径设计,打破传统一体冲压束缚,局部刚性提升明显;

趋势二:3D打印正成为车企的“内部能力”

与早期“外包打印”不同,越来越多车企将3D打印系统部署至研发中心或试制车间,使得结构验证与打印制造并行推进,缩短产品定义周期。

以宝马、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制造商,已在内部建立“快速结构打印平台”,用于每日结构验证、夹具替换、改型测试等。

趋势三:从打印一件,到建立柔性平台

当前市面上的3D打印复合平台,正从“原型制造工具”向“柔性制造平台”演进。例如 Raise3D 推出的工业级打印系统,支持:

  • 多喷头并行打印,提升复材结构打印效率;
  • 云端任务调度 + 多机并联,支撑生产型业务;
  • 打印+CNC后处理一体化,保障终端装配精度;

那么,真的可以不再开模了吗?

答案或许是:在越来越多场景里,是的。

模具的价值仍在于大规模复制的成本控制,但在新车型前期、小批量制造、异形结构定制、结构验证测试等场景中,“模具依赖”正在被瓦解。

在未来一辆智能电动汽车的制造逻辑中,不再是“设计—开模—成型”,而可能是:“设计—打印—验证—迭代—打印”。

模具不是消失了,而是被边缘化了。

写在最后

碳纤维3D打印技术的突破,不仅是一种工艺的颠覆,更是制造哲学的转变:

从被模具限制,到让结构自由。

而这份自由,或将成为下一代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竞争中的关键武器。

轻量化车身真的可以不用开模了吗?

在越来越多试验场、验证中心与车间的打印平台上,这个答案,正在变成现实。

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