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机


材料


3D打印实训中心建设的关键要素与成本规划

目录

2025年11月19日

阅读时间: 15 分钟

在“新工科”浪潮与国家制造业升级战略的双重推动下,3D打印(增材制造)技术正迅速从边缘创新走向核心课程。从2017年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》将其纳入课程,到2021年“增材制造工程”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 ,再到“增材制造技术”高职专业院校数量的逐年攀升,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机构建设3D打印实训中心已不再是“锦上添花”的选择题,而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“必修课”。

然而,建设一个真正高效、安全、能打通“产学研转创用”闭环的实训中心,绝非“采购几台打印机”那么简单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场地安全、硬件矩阵、软件生态、课程资源乃至成本规划。本文将深度拆解3D打印实训中心建设的几大关键要素,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平台。

要素一:场地与安全——被忽视的“隐形门槛”

实训中心建设,首先要解决的是物理空间的规划。一个合格的场地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、通风、电力供应、网络配置乃至环保标准。但其中最容易被忽视、也是风险最高的,是安全问题。

FDM/FFF打印机在打印ABS等材料时会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,配备HEPA空气滤净系统(如Raise3D E3所配备的)的设备是必要的。然而,真正的“雷区”在于金属3D打印。

传统的粉末床熔融(L-PBF)技术,其核心材料是粒径极细的金属粉末。这些粉末(尤其是铝、钛合金粉末)不仅具有吸入性健康风险,更具备易燃易爆的物理特性。上海某公司在处理铝合金粉末时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严重事故,为所有希望引入金属打印的高校敲响了警钟。对于培训时间短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、操作经验不足的学生而言,直接操作L-PBF粉末系统的风险极高。

规划对策:

3D打印实训中心建设,必须从成本和安全角度重新评估技术路线。Raise3D的MetalFuse解决方案所代表的MEX(金属挤出)技术,正成为高校金属实训的破局点。该技术不使用活性金属粉末,而是使用高分子材料包裹金属粉末制成的线材(类似普通FDM线材)进行打印。打印“生坯”的过程与普通FDM无异,无粉末爆炸风险。后续的脱脂烧结工序在密闭的炉中进行,工艺成熟且安全可控。这种间接金属打印方式,极大地降低了安全门槛和场地改造成本,使金属增材制造教学得以在常规实训环境中安全开展。

要素二:硬件矩阵——满足从K12到科研的广度与深度

第二个关键要素是硬件配置。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采购单一类型的打印机。而一个现代化的实训中心,其价值在于为不同学科、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精准的制造工具。

1.基础教学与快速原型(FDM/FFF) 这是实训中心的基石,面向K-12教育、本科生基础工程训练和工业设计。此阶段的核心需求是设备的易用性、稳定性、安全性和低成本

  • 案例:英国博顿学校(Apple杰出学校)引进Raise3D E3。教师Aaron Winstanley反馈,E3的IDEX独立双喷头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(如双色打印),设备安装简便、运行稳定,HEPA过滤保证了教室环境安全,非常适合K-12阶段的创新教学。

2.高性能工程应用(FDM/FFF – 复合材料) 面向机械、自动化、航空航天等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,特别是用于工程竞赛(如RoboMaster)和功能性部件开发

  • 案例: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工大(深圳)的RoboMaster战队均深度使用Raise3D E3碳纤维3D打印机。E3专为打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(FRP)而设计,其高强度、轻量化、高刚性的特性,是制作机器人功能性结构件(如保护罩、轻量化轮毂、飞镖)的理想选择。

3.高精度与特殊材料科研(DLP/FDM 面向前沿科研项目,如生物医疗、材料科学、软体机器人等。

  • 案例: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(EPFL)的科研团队,利用Raise3D E3的IDEX系统在打印柔性材料(TPU/TPE)方面的精度优势,成功开发出毫米级的纤维流体泵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Science》杂志。
  • 案例Raise3D DF2(DLP光固化)解决方案,能提供高精度和光滑表面,适用于医疗模型(如手术导板原型)和精细结构的研究。
  • 案例:Raise3D E3与赢创(Evonik)合作,支持打印价格比肩黄金的RESOMER®生物可吸收聚合物线材,为组织工程和可降解植入体等尖端科研提供了平台。

要素三:软件生态——连接“孤岛”的“数字大脑”

实训中心建设的第三个关键要素,也是最大的成本陷阱之一,就是只买硬件而忽视了软件生态。几十台打印机如果处于“单机孤岛”状态,其管理和使用效率将极其低下。

一个智能化的实训中心必须配备强大的管理平台。Raise3D的RaiseCloud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:

  • 集中管理与远程调度:哈工大(深圳)的戴老师提到,实训中心24小时开放,学生在宿舍即可通过RaiseCloud远程下发指令到实验室的打印机,并实时监控进度。
  • 团队协作与数据统计:上海交大的武老师高度认可RaiseCloud的“企业管理方式”。它使团队能共享视野,分配任务,并自动统计项目、工单和材料使用量,让实训中心的运营数据化、透明化。
  • 简化教学流程:配套的ideaMaker切片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模板库(OFP开放耗材计划),教师和学生无需反复调试参数,可直接选用(如TPU、碳纤维),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。

要素四:课程与师资——决定“用活”与“闲置”的软实力

硬件和软件是基础,但实训中心能否“用活”,关键在于人(师资)和内容(课程)。这也是教育白皮书中指出的核心挑战之一 。

规划对策:建设实训中心时,必须将课程资源和师资培训纳入成本规划

  • 利用在线资源3D打印技术迭代极快,依赖传统教材显然滞后。利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在线教学资源(如Raise3D在B站等平台发布的ideaMaker系列教程、碳纤维等先进材料的技术讲座),是最高效、低成本的师资培训方式。
  • 校企共建课程:引入产业界的真实案例和技术专家。例如,Raise3D为上海交大提供的技术培训,将产业一线的碳纤维应用经验直接带入高校课堂,实现了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。

总结:超越硬件的成本规划

建设一个成功的3D打印实训中心,其成本规划绝非简单的设备采购清单。

  • 硬件是“入场券”,必须根据学校的学科布局(工程、医疗、设计)进行差异化配置(FDM, DLP, MEX),尤其要重视安全(如MetalFuse)和高性能(如E3)的平衡。
  • 软件是“操作系统”,云管理平台(如RaiseCloud)是实现高效运营、降低管理成本的刚需。
  • 课程与生态是“灵魂”,持续的师资培训和对接产业前沿的开放材料平台(OFP),才是确保实训中心能源源不断产生创新成果、真正实现“产学研创新平台” 价值的关键所在。

更多内容